南阳市汉画馆概况





        南阳市汉画馆坐落在南阳市卧龙岗南端的龙首处,整个景区占地53360平方米,陈列大楼平面呈“T”字形,建筑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,展厅总面积2400平方米。共有9个主展厅和3个临时展厅。展厅内陈列着二百余块精品画像石,按画像内容分类展出,依次为生产劳动、建筑艺术、历史故事、社会生活、天文与神话、角抵、舞乐百戏及祥瑞升仙八大部分。生产劳动画像主要有“耕耘”、“捕鱼”等;建筑类画像主要有双阙、厅堂、楼阁等,它是汉代建筑成就的具体体现;历史故事类主要有二桃杀三士,鸿门宴、西门豹除巫治邺、赵氏孤儿等。这些画像是对儒家忠孝仁义道德的极度宣染;社会生活类画像内容庞杂,有达官显贵投壶宴饮、车骑田猎、斗鸡走狗、往来拜谒等生活场景;也有拥彗、端灯、捧奁、执戟持盾等诸多奴婢侍吏的形象;天文与神话类有日月同辉、日月合壁、北斗星、彗星、牛郎织女星座、苍龙星座等具有天文学价值的画像,还有与天文密切相关的许多神话形象和故事,诸如日、月神、嫦娥奔月、羿射十日、雷公、风伯、雨师、河伯以及伏羲、女娲等。这些画像融天象与神话为一体,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价值;角抵类画像有击技、斗兕、刺虎、斗牛等,这些画像中的人和动物,形象夸张,富于感染力,充分展示了崇武尚力,富于挑战的时代精神;在舞乐百戏类画像中,有各种舞蹈、杂技和乐器演奏形象。建鼓舞、七盘舞各展风姿;飞剑跳丸、冲狭倒立异彩纷呈。这些画像展现了两汉时代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,又是汉代南阳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生动表现。祥瑞升仙画像类有龙、凤、鹿、龟等诸多祥禽瑞兽,更有羽人戏龙、乘龙骑虎的升仙场景。这些仙气弥漫、祥云缭绕的画像正是汉代盛行的天人感应,灵魂不灭思想的图像化反映。
 



 
       南阳市汉画馆展出的画像石,内容丰富,题材广泛,几乎涵盖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,堪称为一部图画式的汉代史。不仅如此,南阳汉画像石还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。她的画像布局疏朗、构图简洁、主题突出、线条流畅、极富弹性和韵律感。她敢于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创作手法,使各种形象生动而传神。她的艺术风格具有粗犷豪放、浪漫洒脱之特点,充分显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、运动和气势之美。
 

 
       气势壮观的仿汉建筑,新颖独特的陈列形式,精美绝伦而又内涵丰富的汉代画像石,三位一体共同构建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汉代石刻艺术殿堂——南阳市汉画馆。



      发展历史:
 

        南阳汉画馆始建于1935年10月10日,当时的馆舍位于南阳民众教育馆内(今卧龙区广播站后院),馆藏汉画像石118块。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罗震撰写了“南阳汉画馆创修记”碑文。
 
      1957年,河南省人民政府拨专款改造七孔桥,从桥下拆出汉画像石数十块。
 
      1958年,河南省政府拨专款2.8万元,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东侧再建一座汉画馆。
 

 
      1959年,汉画馆工程开工兴建,计建工子房11间,廊房20间,展厅展览面积900余平方米,共收藏画像石500余块。陈列方式仍采用壁间镶石的方法,共收藏展出南阳汉画像石500余块。9月8日,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先生为汉画馆题写了馆名。再建的汉画馆于十月一日正式开馆迎宾。同时在馆前放置了两个汉代大型圆雕时刻—天禄、避邪,并在馆前竖立了《汉画馆创修记》碑文。
 
       七十年代中期,汉画像石的馆藏量由原先的500余石猛增至1000余石,展馆容量再次趋于饱和。1976年,开始在原馆东北侧再次重建一座新馆舍,并于1979年竣工开馆。新馆展厅面积1700余平方米,占地面积2750平方米。
 

 
       1978年冬,汉画馆基建竣工,并于次年元月正式开馆展出。展出画像石精品187块,馆藏画像石总量已达1500块。
 
       1985年10月29日,原南阳市文化广播事业局决定,南阳汉画馆独立建制,为直属二级单位。汉画馆从此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被代管的局面。
 
       1986年河南省计经委批准立项重建汉画馆。新馆于1988年7月1日奠基,8月25日正式开工,至1999年底建成,并于1999年12月27日正式开馆。
 

 
        2000年南阳汉画馆荣获“全国十大精品陈列”博物馆。
 
        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“国家一级博物馆”。